运动康复作为大健康的一部分,是以运动疗法为主要手段,以亚健康人群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慢性肌骨损伤人群、运动创伤的术后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,促进全民健康。现今我国在慢病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:在每年1030万死亡病例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比超过80%,不仅影响国民的生活质量及健康长寿,而且造成我国医疗负担不堪重负。从被动健康转向主动健康,“将关口前移”无疑是解决该问题重要途径。这就迫切需要大量“既懂医又懂体”即会开“运动处方”的运动康复人才。同时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已超37%,其中大概有20%的人一年会经历不同程度的伤痛,这意味着也有庞大人群需要康复服务。目前运动康复服务对象从职业运动员,现扩展到普通运动爱好者或有康复需求的人,且群众对这部分需求增长强劲。顺应时代需求,我国运动康复机构以商业型民营机构为先导呈快速增长趋势,同时一些公立的运动康复医学中心、康复专科医院或体育医院也正在相继建立,运动康复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与前景。
一、专业定位
运动康复专业是在体医融合背景下设立的体育、健康和医学交叉融合的前景广阔的跨学科专业,是体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,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运动损伤、慢性肌肉骨骼疾病、运动不足疾病等健康促进领域的运动防护。
二、培养目标
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要求,具有当代体育学基本人文和专业素养;具备扎实的运动人体科学和康复医学知识基础,系统掌握现代运动康复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,能在运动康复机构、康复医学科、残疾康复机构、福利院、特殊学校、社区康复中心、体育竞技运动队等部门从事运动治疗、损伤防护和健康促进工作,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、国际视野和数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三、培养规格
(一)修业年限、学分和学位
实行学分制,学制四年,要求在修业年限内完成156学分。实行弹性学制,提前修满学分者可提前1年毕业;对于在规定的年限内难以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,经申请允许其延长学习时间,最长可延长4年。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,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,达到毕业要求,可获得毕业证书。对符合国家学位条例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,授予理学学士学位。
(二)素养要求
1.具有良好的体育人文科学素养,践行社会职业道德和规范,服务奉献社会。
2.善于在不同场合针对客服务对象、同行、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有效沟通交流,能够快速融入团队,定位并承担自己的责任。
3.树立终身学习观念,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、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。
(三)知识要求
4.掌握马克思主义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。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,具有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。
5.掌握运动人体科学、临床医学、中医学的基础知识,了解运动康复专业相关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。
(四)能力要求
6.能够利用所学康复知识和技能,在康复相关机构,独立从事运动治疗、损伤防护和健康促进工作。
7.能够积极跟踪适应国际行业发展,学习、掌握和发展行业新兴技术和工具;持续更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跨学科知识融合,利用AI赋能提高分析和精准解决专业问题能力。
四、课程体系
(一)主干学科
体育学、临床医学、医学技术。
(二)课程框架
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课、通识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。专业教育课又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。选修课则包括专业拓展选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。
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、功能解剖学、运动生理学、中医学概论、临床医学概论、康复评定学、运动康复治疗技术、骨骼肌肉物理治疗、心肺物理治疗、运动技术诊断、中医传统康复技术、瑜珈、普拉提等。
(三)实践教学环节
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毕业实习、毕业论文、军事训练、科学讲座与实验、社会实践、俱乐部与社团活动、拓展能力、运动康复专业综合实训。
五、师资队伍
本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,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。专任教师21名,其中教授2人,副教授7人;博士15人;双师型教师11人。所有专职人员皆有运动康复、医学或运动人体科学学科背景,学缘结构广泛。此外还有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等在内的双师型兼职教师6人。
六、教学条件
本学科以运动与健康学院、599比分网 附属体育医院为依托,拥有1个省级教学平台(广东省体育保健与康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)、2个附属医院(599比分网 附属体育医院和599比分网 附属番禺运动康复医院)、3个省级科研平台(广东省人类运动表现科学重点实验室、广东省运动与健康重点实验室、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战术诊断与评定重点实验室)和3个省级校企联合实验室等。目前拥有包括等速训练系统、肌骨超声、冲击波以及各种物理康复治疗仪,相关仪器设备总值4000多万,不仅完全满足教学需要,还可开展人体(运动生物力学、生物工程)和动物(从动物到组织细胞与分子水平)研究。
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充足,除自身的附属医院外,还有广东工伤康复医院、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、中兴运动损伤专科医院等联合培养基地。